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聚焦 > 正文

光影记忆下的闪亮坐标 ——评电影《跨过鸭绿江》

发布日期:2021-12-28 16:31

光影记忆下的闪亮坐标

——评电影《跨过鸭绿江》

唐忠会

(市评协理事、副秘书长,重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首部故事片《跨过鸭绿江》,全景式史诗性地展现了抗美援朝战争历史,在用情用力讲好跨过鸭绿江的故事中,向国人甚至全世界展现了可信的、可爱的、可敬的英雄形象,他们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一、用光影述史:全景式镜头之下的艺术真实

与收视率和口碑俱佳的电视剧版《跨过鸭绿江》(40集)相比,电影版《跨过鸭绿江》难度更大,如何把如此波澜壮阔的历史浓缩在两个半小时里呈现,并且还要让观众沉浸在真实触目的剧情之中,被战争残酷的视听影像所冲击,被战士浴血奋战的志愿者身影所打动,很具挑战性。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为了最大程度地真实还原历史,该片的主创团队在场景选择上下足了功夫,全片先后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黑龙江等5个省市拍摄,甚至为了尽可能还原冰雪作战的效果,剧组在黑龙江牡丹江零下二三十度的环境中实地拍摄。主创团队还重新搭建了中南海、克里姆林宫、白宫等外景,准备了4架道具飞机,9辆坦克装甲车,1000余支各类道具枪械,群众演员人数更是多达4万人。整部影片在“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经典旋律中,勾起了数代国人的共同记忆,更大大提升了影片的精气神儿。

《跨过鸭绿江》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视角展开叙述,在全景式镜头下,以东西两线作战和五次具体战役为核心内容,为观众塑造了真实可信的英雄群像。无论是熙川战场放跑一千多人,第39师对云山的进攻,美军骑兵第11师对我军的狂轰滥炸,还是飞虎山战役夺取军隅里,面临美军的几轮围攻,以排为单位打“车轮战”的牺牲精神,甚至到了“把石头放在嘴里含一会儿有口水”的饥饿下,2天内阻击了8万美军的32次轮流进攻,成功地掩护了主力部队的转移……这些对战争的描绘与刻画犹如一本影像历史册,有很强的历史揭秘感和现场还原感。

为了增强片中英雄人物形象的真实性,角色选择尽可能地贴近“真实”,如饰演黄继光的演员在现实生活中是一名部队里的狙击手,他每天都穿着志愿军军服,在现场跟着拍戏,将生活真实代入艺术真实,他也回馈给了这个人物真实真挚的情感表达。片中的梁兴初军长,因为延迟进攻被彭德怀教训,为了38军番号不被取消与彭总据理争论,以及刘秘书被轰炸牺牲后,彭德怀伤心难过情绪的生动演绎,甚至对发电报内容的详细记录,大大增强了影片的艺术真实感。

抗美援朝战争的史实是这部电影创作的源泉,所以创作者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借助想象的心理功能和艺术审美的思维从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里跳脱出来,用光与影为载体,再现了这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二、以光影立传:最真实可爱的英雄群像

《跨过鸭绿江》在艺术表现力上,力求达到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平衡与交融中传递家国情怀。总导演董亚春说:“影片有一种对战争诗化和意境的表达,用升格的镜头对志愿军战士英雄主义的壮举进行升华。”在战争胜利以后,志愿者走在阵地上,接到了彭德怀司令员的电报,地上一片白茫茫的雪,几位战士站在埋有尸体的雪地里高喊“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38军万岁!”此时的他们希望那些牺牲的战士们都能听到这封电报,希望那些最可爱的英雄都能听到这个声音。“万岁军”也具有了符号学的象征意义,代表着志愿军在面对美军强势输出的英勇无畏与舍生忘死的大无畏精神。

影片中无论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决策层,还是前线各级指战员的丰富故事,都通过彭德怀总司令的回忆有机串联起来,既有恢弘的视野,又表现出了人物细腻的情感,使得整个故事张弛有度,极具戏剧张力。从在铁原阻击战中,63军以9000人的兵力掩护大部队撤退,彭德怀的哽咽,到50军奋战到最后也不喊累、不叫苦,彭德怀的心痛落泪,再到毛岸英作为志愿军的普通一兵隐姓埋名,身为统帅的彭德怀确定毛岸英牺牲之后,独自一人蹲在地上泪流满面地说出:“这是我这辈子,写得最艰难的电报啊。”彭德怀作为这场战争的核心人物,不仅具有作为司令部统帅的英勇与果敢,同时也具有直击人心、感人肺腑的浓烈情感。这些战争场面之外的情节,恰恰是这部电影感人至深的地方,成为了激烈战争中的休憩,也成为了让观众潸然泪下的动情点。

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英烈故事,也包括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三位战斗英雄的感人事迹。以杨根思连长为例,他是长津湖战役中的特级战斗英雄。在最后关头,杨根思知道美军很快就会反扑,可他想到的是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场戏中最精彩的就是他和小战士敬礼的时候,小战士哭着给他敬最后一次军礼,杨根思的笑容特别温暖。当他转身看到敌人上来了,毫不犹豫地抱起炸药包扑向敌群同归于尽。在杨根思温暖笑容与转身义无反顾冲向敌人的对比中,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有血有肉。导演董亚春在采访中也说:“这些都是真实的历史,不是我们编出来的。真正感动人的就是最真实的东西。”

影片在着重塑造三位英雄战士之外,也刻画出了许多鲜活的普通士兵。在飞虎山之战中一个小战士吃石头充饥,他的战友告诉他石头不能吃,他却平静地告诉战友嘴里含着石头就有口水,就不饿了,他的战友一听立马也接过石头效仿。象征元素作为视觉修辞的基本元素,超越了元素自身的浅层含义,呈现出元素背后的深层隐喻,给银幕之外的观众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石头作为影片中的视觉符号,不仅表现志愿军战士生存条件的恶劣,同时也象征着美军这块难啃的“石头”。这些战士用其超越人类忍耐极限的钢铁意志,向观众生动形象地诠释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革命英雄主义的豪迈气概使整部影片充盈着浩然正气,也让观众为这些“最可爱的人”洒下热泪。

三、借光影传承:英雄赞歌之下的民族精神

《跨过鸭绿江》是一部能激发观众爱国主义情怀的主旋律电影。通过影片,观众可以深切感受当年两水洞、黄草岭、飞虎山、长津湖、汉江、铁原、上甘岭等标志性战役和战斗的具体情况,更能让这些革命先烈永刻在观众心中。

激烈恢弘的战争叙事和可亲可敬的英雄群像,宏观勾勒出史诗般的战争全貌。经历了残酷的松骨峰阻击战,335团仅剩下七名战士,也要高傲地耸立在自己的阵地上,为身后的祖国和人民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铁血长城,他们都是最可敬的人。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目光如炬、神态坚定,方寸之间彰显大将运筹帷幄的谋略和底气,密切关注着朝鲜战场的每一项战报。志愿军38军军长梁兴初、50军军长曾泽生、63军军长傅崇碧三位军长战场指挥、知难而上的刚毅神态也在海报中生动展现。同时,镜头还深情致敬了不容忘却的英雄们:抱着炸药包冲向敌群的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用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口的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烈火烧身也不暴露目标的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以石头充饥死守阵地、率领全团浴血奋战,打出志愿军军威的战斗猛将范天恩,展示出一线战场的极度残酷,彰显出革命先烈英雄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三番血战群狼慑,换得和平七十年。”片尾中国志愿军番号逐一在画面中由前到后的呈现,就仿佛一排排出征的志愿军士兵在英勇向前挺进。无数志愿军将士为了国家和民族,义无反顾、舍生忘死,他们用热血和生命换来了共和国的和平与尊严。每一个番号都镌刻在共和国历史的丰碑上,也永驻于中国人集体的记忆中。

《跨过鸭绿江》有强烈的纪实属性,主创团队将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借助重大历史事件建构起集体影像记忆,在志愿军为共和国和平浴血奋战中书写家国情怀,将跨越时空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灌注到影片的视觉元素与视觉形象之中,为观众呈现了有历史高度,有思想深度,有人文温度的“立照”影像,如此荡气回肠的影像表达强烈地吸引观众,也成为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范例。

2021.12.21